Search

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

孩子上小學之後,我常常在思考「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

孩子上小學之後,我常常在思考「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」這個問題。

我們的教育系統重視考試,考試的分數成為衡量孩子學習的主要標準。從我小的時候到現在,時代雖然改變了,教育改革也改了無數次,但是分數至上的觀念,仍然大同小異。

為了講究考試的效果,每一道題目都需要有標準答案,但「標準答案」這件事,在學習來說究竟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?甚至,有些老師所謂的「標準答案」,是要求孩子們,在算式上完全依照老師所教的步驟來進行,才能獲得完整的分數;少寫了一條,不行,沒有按照老師規範的步驟來,就必須扣分。

有些考試題目的出法,明明就有其他思考的方向,但偏偏標準答案就只有理所當然的那一個,但只要學生懂得思考,就可以發現題目的盲點,答案或許還有其他的可能性。但,長期在群體中的孩子們,有時候不見得敢於爭辯,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去思考,直接接受了這些「標準答案」。

我聽說過有些班級的老師,在檢討考卷時直接跟孩子們說:「這樣寫才對,沒有為什麼。」、「考試就看你答案有沒有寫對,沒人管你其他理由。」

這樣的「標準答案」制度下,容易脫穎而出的,有一部份或許是像以前的我一樣,在學習上相當早熟(俗稱資優生),也比較懂得出題邏輯的孩子。但也有一部份得到高分的,是那些花時間在寫習題、死背,在補習班研究考試技巧的學生。

但是,完全依照規範,寫出了「標準答案」,真的意味孩子們完全理解了這個題目嗎?他們真的能夠思考題目背後的意涵嗎?更深刻一點來看,我們所遭遇的每個問題,一定有一套「標準答案」可以去選擇嗎?

也許有些人會說:蔡醫師妳想太多了吧?不就是小學考試,讓孩子好好背,題目寫對了就好了啊!平常還是可以多思考啊~

但我真正憂心的是,當我們要求孩子為了拿高分,寫出「標準答案」時,孩子很容易誤以為: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考試,而考試的意義是為了拿到高分,要拿到高分就得選「標準答案」......無形中,他們其實正在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。

長年追求答案,容易讓孩子們的大腦變得僵化;而考試分數所帶來的壓力,也會快速地扼殺了孩子的學習動機。

逐漸的,當這群孩子從小學慢慢長大到高中,在寫所謂「學習歷程檔案」時,突然會感到生活中,除了唸書、考試之外,其實一片空白。我們真的希望,教育體制一路訓練出來的,是一群服從制度、追求「標準答案」,卻無法獨立思考,也沒有自主學習能力的考試機器嗎?

人生的每個問題,有沒有標準答案?當孩子們一一出社會之後,他們真正要面對的是什麼?他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?——在兩個大孩子上小學,我以家長的身份,親身經歷教育現場的真實狀況後,我已經不只一次問自己這些問題。

雖然我一直是老師長輩口中的模範生、資優生,但在我真正出社會與創業之後,會發現:懂得溝通與表達,持續學習、不斷成長,遇到各種狀況能夠冷靜思考,並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,才是不敗的軟實力。

也因為這樣,當我慢慢跳脫傳統家長的框架,開始重新去看待孩子之後,我改變了陪伴孩子學習的方式。

以往我在意考試成果,現在我開始更注意他們身為一個學生,有沒有「負起學生的責任」?該做的作業要完成,該準備的課程要準備,如果他們都做到基本的負責,那麼考試的成果我就不再苛求。

陪他們檢討考卷,沒有得分的題目,我試著理解他們的理由,如果他們的說法合理,我反而會讚美他們的思辨能力,而不再因為成績而評價他們的學習成果。

在學校的課業之外,我並沒有安排安親班,但我花比較多時間在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,加強中文與英文的聆聽、閱讀、理解以及表達。因為語言文字是人際溝通最重要的媒介,懂得聆聽他人的想法,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,其實是職場上非常重要的能力。

最後,我用更多時間去陪伴他們,嘗試各種學習之外的興趣。女兒喜歡藝術,我們會一起去看展,陪她畫畫、討論設計,有時候也跟她一起插花,探索藝術的不同面貌。兒子對學科比較感興趣,除了學科之外,我們盡量鼓勵他多運動,也陪他打球、跑步。

在自我的反思和調整後,我在面對孩子學習這件事,已經不再那麼「傳統」。而這條不傳統的道路,雖然不容易養出「次次拿高分」的孩子,但當他們對「學習」本身產生興趣,開始會用更具有思辨的方式去看待他們的課業和生活時,我感到非常欣慰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